4月24日,河南商报3版品牌栏目“创业梦工场”,以《毕业前他已拿到三份offer》为题,报道了我院学生杨世民的创业故事,杨世民也成为了继何永亮和谢来生之后,我院第3位被河南商报专题报道的大学生创业典型。附报道文章:
河南商报记者 纪宇 实习生 高瞻展
毕业前拿到宇通重工、立白集团、洛阳杜康控股三份offer,通过世联地产和默沙东集团的面试,90后大学生杨世民成了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2013届毕业生中的就业明星。杨世民说,大学四年的创业经历,是自己成长历练的关键。
第一桶金
替人招聘赚2300元提成
2009年大一军训结束后,杨世民去二七广场逛街,看到有手机卖场招聘大学生做兼职销售员,他直奔卖场人事部负责人的办公室,“我帮你们在学校宣传推广,推荐靠谱肯干的同学来应聘,每录用1个,你们给我100元的提成。”
双方达成协议后,他赶回学校,在公告栏里贴广告,挨个寝室宣传,不到两个月就招了23人。他也赚到了第一桶金——2300元提成加200元奖金。
“那种成就感前所未有,很多思路一下子都打开了。”杨世民又开始寻找新的挣钱门路。2010年初去找同学玩时他发现,军训时统一购买的小马扎被弃之一旁,他突然萌生了回收马扎的想法,“这些马扎当初是10块钱买的,要是收集起来再卖出去,利润虽薄但数目可观。”
经过努力,他收集到5700个小马扎,每个回收价1.5元。河北霸州的一个厂子联系到他,表示愿以4.5元的单价收购,杨世民答应下来,把货给对方运了过去。厂方请他吃饭,酒足饭饱后突然告诉他“行情变了”,单价缩水到3元,“要不你把货再拉回去。”对方说。
虽然最后讨价还价讲到3.5元,但仍少了几千块钱的利润。杨世民总结,这次的教训从根上说是没认真对待合同,“当时太轻信人了,以为口头说好了就行。”
创业
开办学生身边的团购网站
2010年,网络团购风生水起,但杨世民发现,在大学林立的新郑龙湖镇,想找个能团购的商家却很难。“一方面学校周边个体商户没有网络平台进行营销,另一方面,大团购网站的销售渠道还没渗透过来。”
“正好学院也开设了电子商务课程,就和一些同学决定创办针对本地大学城的团购网站。”2011年10月11日,网站上线,杨世民给它取名为“四两”,寓意四两“博”千斤。聚餐、KTV、住宿、健身、学生用品等,都可以在上面团购。
但他逐渐发现,创办一个电子商务网站远没卖马扎简单,“首先是资金,我们自身集资有限,又找不到投资,微弱的盈利难以支撑后续的业务扩展。”
“另外,我们自己做网站,用户体验比不上大网站,”杨世民说,除了技术瓶颈,校边小店流动性也很大,“往往是走一家合作商铺,就流失一批客户。”
一年下来,四两网产生了16万元的销售额,但净利润不到2500元,“业绩不好,到最后还欠大家很多,主要是锻炼了技能。”
虽然盈利不多,但“四两网”成为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谭恒教授指导的“2012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”的主要组成部分,同学们在其中进行了创业实践。
成长
团队管理经验更宝贵
杨世民觉得,带团队创业学到的管理经验,远比单打独斗挣真金白银更宝贵。协调团队远比单纯做项目要费精力,不仅要自己努力工作,还要做好沟通协调,调动大家的积极性。
做网站要用到专业软件,大家都要学习,杨世民给每个成员列了进度表、设立了签到本,可总有同学想偷懒,只能耐心沟通。“网站是大家一起投钱做的事情,我要对人家的金钱、时间和汗水负责。”
求职中,杨世民积累的经验派上了用场。“在管理团队时,成员违反了相关规定,你该怎么处理?”“答应客户的事情超出了公司赋予你的权限,你该怎么跟客户解释?”杨世民说,在宇通重工的二轮面试中,考官的提问,或多或少跟自己的创业经历有关。
“和我一同面试的是郑大、农大、轻院的学生,其中还有两个硕士,我一个三本学生在学校上并不占优势,”不过他说,他总是第一个被提问,考官也会给更多的交流时间。
凭借丰富的实战经验,杨世民说他拿到宇通重工、立白集团、洛阳杜康控股三份offer,通过世联地产和默沙东集团的最终面试。
观点
创业经历增加就业机遇
“创业不一定能成功,即使在全国,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也是极低的。”杨世民的创业指导老师谭教授说,创业经历更多的是给大学生们埋下一粒种子,未来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,都能有扎实的基础。
杨世民的师兄、曾经的大学生创业典型何永亮也认为,创业,有时是为了更好地就业,“如果你带团队去做项目,策划、营销、团队协调都得亲力亲为,这些能力,正是以后工作中必须用到的、用人单位着重考察的。”
“在大学里你能创业成功,就业肯定不成问题。”何永亮说,哪怕在大学里就做个小生意,对就业能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提升。